为什么跨境电商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全球CEO发展大会联合主席、全球跨境电商大会主席龙永图认为,首先,跨境电商和国内产业建立了最紧密的联系,从而使跨境电商有一个非常厚实、坚实的平台和基础。
也要顺势而为,从制度上落实企业家和企业科技创新的经济主体地位,形成能够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战略性资源支撑的企业群体,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为此,既要逆势而上,把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上海科技策源功能和经济内循环中心节点作用,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
实体经济承受冲击的韧劲大、发展的后劲足,既有国民生产总值的数量积累和增长,也有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完备和提升,表现出科技的质和财富的量良性互动的态势。要建设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标志的创新生态。上海在调整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方向、布局临港新片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新能源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辐射能力、促进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等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方面,培植了一批具备强大科创实力的先进产业龙头企业,提高了重大技术和领先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强化了经济提质增效内涵式发展的创造力,提升了技术引领和产业竞争的科创贡献度,有利于带动长三角科创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高效率的科技金融服务,科创经济发展的底气来源于科创技术孵化的能力。此外,依靠科创板培育的科技硬支撑,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发展,营造适宜科技创新的产学研用成果转化和人才集聚的环境生态,推动以要素资源优化配置为主线组织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集合体,打造涵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性产业设点布局的超级工厂,并以此为轴心组建一批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最终形成长三角地区科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大好局面。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充分阐述了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意义和战略路径,提出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坚定不移把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根基。同时,进一步引导长三角地区崛起的科技创新企业瞄准海外市场,借鉴吸收国际前沿科技成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推出符合市场需求且具有专业化、差异化和特色化的技术服务和产品供给,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依托科技创新提升技术能力和品质,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方向进行高效能转型。持续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和原材料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自主品牌企业。
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力争打造现代轻纺和绿色食品国内外知名品牌100个,传统制造新品牌100个,推广100个以上重大创新产品。近年来,河南省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6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0家,创建39个单项冠军,68个省长质量奖、23个省长质量奖提名奖。文旅品牌建设初见成效。一方面,品牌建设有利于优化供给结构,促进高质量发展。
一个好的品牌能带来显著的品牌溢价,一批好的品牌能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中欧班列(郑州)十三五开行3630班,年均增长45.5%。
以宋河、宝丰、张弓等为代表的豫酒品牌在全国范围内崭露头角。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颁布《质量振兴纲要》,扶持名牌产品成为政府重要经济战略,《关于推动企业创名牌产品的若干意见》《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相继出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打造优质品牌,引领消费升级,意义重大,进而助推实现群众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衣食无忧到高品质生活,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2022年,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到十四五末,全省老字号企业整体营收规模超过400亿元,认定中华老字号品牌超50个、河南老字号品牌超320个。
此外,从2009年起至2022年12月,河南共认定了8批272个品牌为河南老字号,共涉及食品业、酿酒、餐饮业、中医药、百货零售业、制造业、居民服务业等多个行业。推动商贸、健康、养老、文化、旅游、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形成服务优质、应用面广的在线服务品牌。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对于如何创立品牌、维系品牌、提升品牌还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在宣传和推广品牌上,手段单一,思路陈旧,缺乏有创意的新办法。河南各地举办了中国(通许)酸辣粉行业大会、中国(原阳)预制菜行业大会、中国(商丘·永城)面粉食品博览会等多场农业细分领域的大会,豫农优品助推河南味道走向全国。
完善服务体系,实现品牌的价值升级。支持更多知名品牌经营主体参评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
品牌建设理念仍待提升,不少企业意识到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但对品牌文化内涵的理解普遍比较粗浅,具体实践中存在落实不实、缺乏规划等问题。河南企业牧原食品以3000亿元的价值进入前十名,位列第七。
另有三家市值超过百亿元,为双汇发展(898.39亿元)、三全食品(162.74亿元)、一拖股份(126.97亿元)。2021年,河南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8088.16亿元。许多企业因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而无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只能在产业链低端进行简单的贴牌加工生产,利润微薄,致使其缺乏资金对品牌进行建设和维护。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服务业领域缺乏龙头品牌河南省服务业虽已形成较大规模,但服务业龙头企业和平台型企业缺乏,导致服务业品牌地域性强,在全国影响力远远不足。商丘27家,包括张弓、民权等知名品牌。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我省已踏上了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转变、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转变、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的新征程,迫切需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着手,加快品牌建设,建设品牌河南。
河南省工业品牌产品仍然受制于传统模式的惯性影响,呈现出传统工业产品多、高新技术产品少,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的产品多、附加值高的产品少等特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热衷全品类模式,对具体农产品无法聚焦,从而造成知晓度低、记忆度低,难以精准对接消费市场。
从区域分布看,郑州市3家、开封市3家、洛阳市4家、平顶山市2家、新乡市2家、焦作市1家、商丘市2家、驻马店市1家、周口市4家。传统支柱产业增长4.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9.5%。
在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打造上,各地的认识在不断增强,多地主导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农用氮、磷、钾肥、纯碱、甲醇、尿素等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形成了洛阳石化、濮阳石化等大型产业集群。
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助于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在重大政策方面,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激励创新创造、维护公平竞争、促进文化繁荣等职能作用,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务保障。推进品牌培育、管理、评价等标准化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河南品牌标准体系,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是促进我省品牌建设工作的重要支撑。信阳、南阳、驻马店、商丘、周口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占到全省的45%。
我省农产品商标的注册数量快速增长,但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战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实施创新驱动,不断强化品牌核心竞争力河南品牌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提升创新研发能力,改善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创造不够等问题,建议坚持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进而不断强化品牌的核心竞争力。1982年8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标志着我国开始以注册商标为标志的品牌发展历程。
通过加强地理标志品牌培育和展示推广,推动了地理标志与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有机融合,提升了区域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附加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2772元增长到2021年的26811元、实现了翻番。
文化旅游不仅仅是综合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观赏行为,而且具有文化体验、情感认同等更高层面需求的心理感受。南阳、三门峡、焦作、许昌、驻马店等地拥有较多数量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截至2021年,河南省分两批推荐上报22家中华老字号企业和品牌,全部通过商务部审核获得命名。加强品质管控,刷新品牌的影响效力。
发展特色产业是地方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一大实招。工业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现象,不少企业技术创新机构数量少,科技活动水平及层次偏低,研发投入也明显不足。
世界品牌实验室参考了国际上通用的品牌价值评估方法,比较了各种评估模型的特点,结合当前全球的经济背景和竞争环境,对影响品牌的各个指标进行测评分析。河南高度重视品牌战略,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品牌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以美豫名品公共品牌建设为抓手,以质量、效益、信誉为核心,坚持质量第一、创新引领、市场主导、统筹规划的原则,聚焦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通过持续培育、整体提升,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转变、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转变、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不断提升河南品牌的美誉度和核心竞争力,加快质量强省、品牌强省、标准河南建设,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品牌支撑。
202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报告显示,国家电网以6015.16亿元的品牌价值荣登2022年度最具价值品牌榜首。河南工业总量长期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第1位,形成了以装备制造、食品、汽车、电子信息、轻工、建材、化工、有色为主的工业体系,拥有装备制造、食品制造两个万亿级产业,是国内很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支撑点、结合点。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